地点
人物库 唐朝
李嘉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赵州人
字从一
进士第
秘书正字
坐事谪鄱江令,调江阴,入为中台郎
又出为台州刺史,复为袁州刺史
为诗丽婉,有齐梁风。
有诗集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从一排行二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玄宗天宝七载(748)进士第历官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
肃宗至德元载(756)鄱阳乾元二年(759)量移江阴上元二年(761)台州刺史
代宗宝应元年(762)罢任,漫游吴越
大历初入朝为工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六、七年(771、772)间出任袁州刺史
罢任侨居苏州,约卒于大历末
事迹散见《极玄集》卷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一。
嘉祐有诗名,与钱起郎士元刘长卿并称“钱郎刘李”。
高仲武称其“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高流。
与钱、郎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也”(《中兴间气集》)。
今存《李嘉祐集》2卷,一称《台阁集》。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李嘉祐,生卒年未详,字从一起郡(今河北赵县)人。
天宝七载,登进士第
曾任秘书省正字奉使搜求图书。
肃宗朝,官遗补,贬鄱阳,移江阴
大历中,入朝为司勋员外郎
出为袁州刺史
卸任后屏居苏州
刘长卿严维等友善。
建中中,为台州刺史,卒。
有《李嘉祐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二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袁州自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高流,与钱、郎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也。
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又“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
又“禅心超忍辱,梵语问多罗”,设使许询更出,孙绰复生,穷极笔力,未到此境。
《唐诗品》
嘉祐诗一卷,名《晏(台)阁集》,声偶畅达,悉谐平调,虽乏绮密之致,而刻削之风,殊能自远。
其在大历诸子。
品望虽微,而故家气味犹钉存者。
如“江花铺浅水,山木暗残春”,又“风摇近水叶,云护欲晴天”,又“暮色催人别,秋风待雨寒”,又“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情理俱融,景象切至,可以为诗矣。
《批点唐音》
从一、文房中唐七言绝高者。
《载酒园诗话又编》
高仲武祢乍嘉祐“绮靡婉丽,涉于齐梁”,余意此由未见后人如温、李耳,犹舜造漆器而指以为奢也。
然《间气集》所载,殊亦平平。
余更喜其“风摇近水叶,云护欲霜天”、“无人花色惨,多雨岛声寒”、“能全季布,不道鲁连功”、“爽气遥分隔浦岫,斜光偏照渡江人”,殊有雅致。
按李诗绮丽不及日平之半,郑答曰“何事后来高仲武,品题《间气》未公心”,语亦良是。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湛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毗陵人,后徙宜春
为州吏,发愤苦读,德宗贞元中进士第
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迁毗陵太守
工诗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
彭伉有亲。
尝为县吏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进士第
尝以江阴县主簿权知无锡县事。
后为毗陵守。
生平见《唐摭言》卷八、《唐诗纪事》卷三五。
全唐诗》存湛贲诗3首。
毗陵人
后徙宜春
贞元中进士
江阴县主簿
权知无锡县
毗陵太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吉藏隋末唐初 549 — 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9—623 【介绍】: 隋唐时僧。
其先安息人,故有“胡吉藏”之称。
祖世避仇徙南海,后迁金陵
俗姓安
幼时由父携之谒真谛真谛为其取名吉藏
七岁从法朗出家。
隋时讲法于会稽嘉祥寺,听众常至千人,时称“嘉祥大师”。
后住长安严寺,成“三论”注疏,创三论学派。
唐高祖设十大德统领众僧,吉藏在其列。
有《中论疏》、《百论疏》等。
全隋文·卷三十五
吉藏开皇中会稽嘉祥寺。
吉藏族姓安氏。
其先安息人
祖世避仇移居南海
后迁金陵
七岁出家。
隋开皇末诏住慧日寺
唐初敕住延兴寺。
武德六年卒。
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安息国人也。
祖以避仇居南海
父迁金陵
而生藏焉。
西竺真谛三藏昉至。
父𢹂之以见。
曰此儿吉祥之所聚也。
遂以名。
父亦出家。
名道谅云。
谅平生苦节寡伦。
乞食听法无少怠。
每持钵归。
必跣足入塔。
遍献佛像。
然后分施。
至虽涕涶便利。
皆以手承。
祝施众生所应食者。
其笃谨之行。
始终无歉。
然每𢹂听兴皇寺道朗法师讲。
甫七岁。
遂依出家。
而采涉日至。
年十九为众覆述。
精辨锋起。
获誉扬邑。
具戒之后。
其闻转盛。
桂阳王尤所钦礼。
隋混壹。
遂东游止嘉祥寺。
敷畅如常。
时开皇末
炀帝在蕃邸。
置四道场。
招徕贤彦。
召居慧日寺
复于京师
置日严寺。
教旨又以居之。
昙献禅师
请开法华。
七众繁拥。
财施填积。
既以建诸福田。
且为十无尽藏。
付献行檀。
卒成曲池大像。
伟特高显
见者翘勤。
不能自已。
齐王暕私第法集。
一时至者。
六十馀人。
仍推藏为论主。
沙门僧粲自号三国论师
最先徵问。
往还四十馀番。
体貌闲暇。
辞彩秀发。
飞激注射。
霶然有馀。
四座皆动容而退。
王欲更延两日。
众亦莫之敢抗矣。
大业初
写法华经二千部。
隋之季世。
造二十五尊像。
舍房供养。
别置普贤像。
对以坐禅。
观实相理。
及义旗初届京师
武皇受谒于虔化门下。
前叙曰。
惟四民涂炭。
乘时拯溺。
道俗仰泽穹昊。
不胜庆赖。
武皇大悦。
劳问勤至。
武德初
诏选十大德。
纲维法务。
其一焉。
俄兼住实际定水二寺。
齐王元吉
愿承归戒。
屈住延兴寺。
至是年气渐衰。
屡增病苦。
诏赐良剂。
中使相寻。
武德六年五月卒。
春秋七十有五。
上览遗表哀悼。
东宫已下。
皆致书尉问。
赠以钱帛。
今上在秦邸。
有尉辞不录。
诏葬南山讲三论一百馀遍。
法华三百馀遍。
大品智度华严维摩各数十遍。
并著疏。
盛行于世。
临终制死不怖论。
文多不录。
弟子慧远嗣。
释吉藏
俗姓安
安息人也。
祖世避仇移居南海
因遂家于交广之间。
后迁金陵而生藏焉。
年在孩童。
父引之见于真谛
仍乞詺之。
问其所怀。
可为吉藏
因遂名也。
历世奉佛门无两事。
父后出家名为道谅。
精勤自拔苦节少伦。
乞食听法以为常业。
每日持钵将还跣足入塔遍献佛像。
然后分施。
方始进之。
乃至涕涶便利。
皆先以手承取。
施应食众生。
然后远弃。
其笃谨之行初无中失。
谅恒将听兴皇寺道朗法师讲。
随闻领解悟若天真。
年至七岁投出家。
采涉玄猷日新幽致。
凡所咨禀妙达指归。
论难所标独高伦次。
词吐赡逸弘裕多奇。
至年十九处众覆述。
精辩锋游。
酬接时彦绰有馀美。
进誉扬邑有光学众。
具戒之后声问转高。
桂阳王钦其风采。
吐纳义旨钦味奉之。
隋定百越遂东游秦望
止泊嘉祥如常敷引。
禹穴成市问道千馀。
志存传灯法轮相继。
开皇末岁。
炀帝晋蕃置四道场。
国司供给。
释李两部各尽搜扬。
名解著功。
召入慧日。
礼事丰华优赏伦异。
王又于京师置日严寺。
别教延往彼居之。
欲使道振中原行高帝壤。
既初登京辇道俗云奔。
见其状则傲岸出群。
听其言则钟鼓雷动。
乃游诸名肆。
薄示言踪。
皆掩口杜辞鲜能其对。
京师欣尚妙重法华。
乃因其利即而开剖。
时有昙献禅师
禅门钲鼓。
树业光明道俗陈迹。
创首屈请敷演会宗七众闻风造者万计。
隘溢堂宇外流四面。
乃露缦广筵犹自繁拥。
豪族贵游皆倾其金贝。
清信道侣俱慕其芳风。
法化不穷财施填积。
随散建诸福田。
用既有馀。
乃充十无尽。
委付昙献资于悲敬。
逮仁寿年中。
曲池大像举高百尺。
缮修乃久身犹未成。
仍就而居之。
誓当搆立。
抽舍六物并托四缘。
旬日之间施物连续。
即用庄严峙然高映。
故藏之福力能动物心。
凡有所营无非成就。
齐王暕夙奉音猷。
一见欣至而未知其神府也。
乃屈临第并延论士。
京辇英彦相从前后六十馀人。
并已陷折前锋令名自著者。
皆来总集。
为论主。
命章陈曰。
以有怯之心。
登无畏之座。
用木讷之口。
释解颐之谈。
如此数百句。
顾学士傅德充曰。
曾未延锋御寇。
止如向述恐罕追斯踪。
充曰。
动言成论验之今日。
王及僚友同叹称美。
沙门僧粲
自号三国论师
雄辩河倾吐言折角。
最先徵问。
往还四十馀番。
对引飞激注赡滔然。
兼之间施体貌词采铺发。
合席变情𧹞然而退。
于是芳誉更举顿爽由来。
王谓未得尽言更延两日。
探取义科竖对。
皆莫之抗也。
王稽首礼谢永归师傅。
并䞋吉祥麈尾。
及诸衣物。
晚以大业初岁。
写二千部法华。
隋历告终。
造二十五尊像。
舍房安置。
自处卑室。
昏晓相仍竭诚礼忏。
又别置普贤菩萨像。
帐设如前。
躬对坐禅观实相理。
镇累年纪不替于兹。
大唐义举初届京师
武皇亲召释宗。
谒于虔化门下。
众以机悟有闻。
乃推而叙对曰。
惟四民涂炭。
乘时拯溺。
道俗庆赖。
仰泽穹旻。
武皇欣然劳问勤勤不觉影移。
语久。
别敕优矜。
更殊恒礼。
武德之初
僧过繁结置十大德。
纲维法务宛从初议。
居其一焉。
实际定水钦仰道宗。
两寺连请延而住止遂通受双愿。
两以居之。
齐王元吉
久揖风猷亲承师范。
又屈住延兴
异供交献。
任物而赴。
不滞行。
年气渐衰屡增疾苦。
敕赐良药。
中使相寻。
自揣势极难瘳。
悬露非久。
乃遗表于曰。
年高病积德薄人微。
曲蒙神散寻得除愈。
但风气暴增命在旦夕。
悲恋之至遗表奉辞。
伏愿久住世间缉宁家国。
慈济四生兴隆三宝。
储后诸王并具遗启累以大法。
至于清旦索汤沐浴著新净衣侍者烧香令称佛号。
加坐俨思如有喜色。
斋时将及。
奄然而化。
春秋七十有五。
武德六年五月也。
遗命露骸。
而色逾鲜白。
有敕慰赙。
令于南山石龛安置。
东宫以下诸王公等。
并致书慰问。
并赠钱帛。
今上初为秦王偏所崇礼
乃通慰曰。
诸行无常。
藏法师道济三乘名高十地。
惟怀弘于般若。
辩囿包于解脱。
方当树德净土阐教禅林。
岂意湛露晞晨业风飘世。
长辞奈苑遽掩松门。
兼以情切绪言见存遗旨。
迹留人往弥用悽伤。
乃送于南山至相寺
时属炎热坐于绳床尸不催臭加趺不散。
弟子慧远树续风声。
收其馀骨凿石瘗于北岩
就而裨德。
年位息慈英名驰誉。
冠成之后荣扇逾远。
貌象西梵言寔东华。
含嚼珠玉变态天挺。
剖断飞流殆非积学。
对晤王。
神理增其恒习。
决滞疑议。
听众忘其久疲。
然而爱狎风流不拘检约。
贞素之识或所讥焉。
加又纵达论宗颇怀简略。
御众之德非其所长。
在昔陈隋废兴。
江阴凌乱。
道俗波迸。
各弃城邑乃率其所属往诸寺中。
但是文疏并皆收聚。
置于三间堂内。
及平定后方洮简之。
故目学之长勿过于
注引宏广咸由此焉。
讲三论一百馀遍。
法华三百馀遍。
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遍。
并著玄疏盛流于世。
及将终日。
制死不怖论。
落笔而卒。
词云。
略举十门以为自慰。
夫含齿戴发。
无不爱生而畏死者。
不体之故也。
夫死由生来。
宜畏于生。
吾若不生何由有死。
见其初生即知终死。
宜应泣生不应怖死。
文多不载。
慧远依承侍奉悟当时。
敷传法化光嗣馀景。
末投迹于蓝田悟真寺
时讲京邑亟动众心。
人世即目故不广叙。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侃隋末唐初 551 — 6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3 【介绍】: 隋唐间僧。
郑州荥阳人俗姓郑
弱冠出家,登戒后,从渊法师习《十地经》。
北周灭佛时,南渡至建业
南朝陈亡后,住江都安乐寺曹毗从之习《摄论》。
杨广镇扬越时,荐住长安严寺。
隋文帝仁寿间,往宣州送舍利,有异迹。
唐初,为十大德之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荣阳郑氏子也。
幼隶泰山灵岩寺出家。
登具之后。
渊法师
研究十地地持之旨。
齐历告终。
周废大教。
乃南度建业
隋既平陈北止江都安乐寺
曹毗信士为解摄论。
覆叙。
自听之。
每于隐义。
必合掌称善。
隋炀居晋邸出镇杨越
召住日严寺俄而退归。
栖心止视匠物弘多。
隋仁寿初
宣州安置舍利。
未几。
又往黎州皆获瑞徵。
具如别录。
国初诏选十大德。
充统摄僧尼之任。
以仪矩恬肃预其数。
晚徙居兴善寺
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寺。
寿七十三。
葬京之东郊。
少服紫石。
至是遂发疾。
医者教以益啖猪肉压之。
曰。
人生必死。
宁得尔耶。
其坚护戒足如此。
释法侃
姓郑氏
荥阳人也。
弱年从道。
志力坚明体理方广。
常流心府。
泰山灵岩行徒清肃瑞迹屡陈远扬荥泽
年未登冠遂往从焉。
会彼众心自欣嘉运。
及进具后励节弘规。
预在清训务机登践。
后周流讲席博览群宗。
随闻戢戴有伦前达。
渊法师
道播当时雄杰推指。
妙通十地尤明地持。
又从焉。
听其开释。
皆周涉正理遵修章采。
属齐历不绪周湮法教。
南度江阴栖迟建业
听采新异蓥饰心神。
摄虑缘求拟诸漆木。
陈平之后北止江都安乐寺
曹毗者。
清信士也。
明解摄论。
真谛亲承。
乃三业归从玄义请决。
即开融胜相覆叙所闻。
自听之恐有遗逸。
每于隐义发明铺示既允惬当。
皆合掌称善。
隋炀晋蕃昔镇扬越。
搜举名器入住日严。
道洽江溽。
将欲英华京部。
乃召而隆遣。
既达本寺厚供礼之。
盛业弘被栖心止观。
时复开道唯识味德礼忏。
匠益惰学亟动物心。
仁寿二年
文帝感瑞。
广召名僧用增像化。
宣州安置舍利。
既奉往至统叙国风陶引道俗。
革化归法者数亦殷矣。
孟春下诏之日。
宣州城内官仓之地。
夜放光明红赤洞发。
举焰五丈广一丈许。
官人军防千有馀人一时奔赴。
谓是火起。
及至仓所乃是光相。
古老传云。
此仓本是永安旧寺也。
至于明日永安寺拟置塔处。
又放光明。
如前无异。
众并不委其然也。
季春三月宣州权止公馆。
案行置所通皆下湿。
一州之上不过永安
既预光待因搆塔焉。
又令掘仓光之处。
果得石函。
恰同棺样。
不须缮造。
因藏舍利。
又降甘露凝于树枝香甘过世。
又感紫芝一枚生于舍利堂壁。
九枚盘曲光色殊异。
遂令以表闻奏。
又造塔黎州
还令往。
初至馆停。
闻空中天乐。
繁会聒耳。
道俗庆之。
又感异香互来充鼻。
掘地四尺获一古瓦。
铭云。
千秋万岁乐未央。
奉福弘业亟发徵祥。
抑是冥通。
岂唯人事。
旋还京邑讲授相寻。
大唐受禅情存护法。
置十大德用清朝寄。
时大集僧众标名序位。
仪止肃然挺超莫拟。
既德充僧望遂之斯任。
恂恂善诱弘悟繁焉。
晚移兴善讲导无替。
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三矣。
殡于东郊马头穴内。
学专摄论。
蹑足亲依
披析幽旨涣然标诣。
解义释名见称清澈。
诸赴听者欣其指况。
有道抚法师者。
俊颖标首京城所贵。
本住总持
宗师异解用通摄论。
及临席数扣重关。
束心展礼餐承音训。
遂舍其本习从归真谛
形相英伟庠序端隆。
折旋俯仰皆符古圣。
所以隋朝盛德行业乃殊。
至于容服可观引命徵召。
必以为言首。
其威仪之选为如此也。
及其少服紫石。
老遂苦之。
医诊云。
须以猪肉用厌药势。
曰。
终须一谢。
岂得啖他。
因纵疾取终。
其翘诚重物又若于此。
初立名。
立人安品。
后值内惠日道场沙门智骞曰。
之为字。
人口为信。
从川字。
言信的也。
因从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向隋末唐初 553 — 6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3—630 【介绍】: 隋唐时僧。
扬州海陵葛冈人,俗姓李
身长八尺,仪貌魁杰。
年十六,辞亲出家。
戒行清静,尤通习《法华经》。
曾至建业摄山参法,后复归海陵
隋末,移住宁海
欲往天台寻智者故迹,未达,暂住江阴定山寺
唐初,归住海陵正见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杨州海陵葛冈之李氏。
躯干八尺。
眉目秀整。
仪状杰然。
性严恪寡言笑。
足下有黑子。
相者以为当得天下重名。
年十六即出家。
行头陀。
清净自居。
尤习诵法华。
摄山栖霞寺恭禅师
为开室于寺侧。
使脩智者忏法三七日。
屡见瑞应。
后入京师
还乡里大宁寺禅坐。
从寺僧智喜请也。
一日昼卧。
惊起曰。
火发。
喜匍匐四出顾视无所有。
曰。
五眩妄有所见耳。
明日又如此者凡三度。
乃之宁海
未几而盗李子通
海陵
焚荡殆尽。
时虎害殊甚。
方设齐祈禳。
忽一虎入室掠人去。
逐后呼曰。
何造次。
可放此人。
虎遂放之。
若有知者。
俄虎群集。
遍以杖扣其头为说法。
寻欲游天台
谓弟子曰。
吾于天台
势莫能至。
徒与江南一山有缘尔。
及过江止江阴
缁素钦仰。
为创构定山寺
久之复于盐亭孤山
创构正见寺。
而处焉。
贞观四年冬
遽告别门人曰。
吾比梦恶。
病且弗起矣。
二十日
索汤盥沐剃发。
面西趺坐而终。
寿八十七。
欲以身施鸟兽。
且虑嚼啮狼藉。
见者讥议。
乃使葬山之西南隅。
至是掘地得石。
其陷处仅尔容柩。
而累塔其上。
平昔言多预验。
贞观二年
每独语曰。
幽州女子以乌丝布头巾。
常州贾人寄我。
今久不来。
何也。
遣弟子逆之。
才及门而或果以巾至。
得则把玩嗟惋。
亟碎裂分之。
人一片。
有不得者。
时以为疑。
三年诏括天下僧尼之义宁间私度者。
悉罢归编户。
而头巾之谶著白矣。
是岁大雪深数尺。
语弟子索新菜。
弟子答以雪寒非得菜时。
曰山上有。
于是如言上山。
行数里。
至一树下。
果得菜。
皆青嫩可羹茹。
释法向
姓李
扬州海陵葛冈人。
形长八尺。
仪貌魁杰眉目秀异。
立性威严言不妄发。
足下有黑子圆净分明。
相者曰。
长为军将
仍有重名于天下也。
年十六辞亲出家。
即事精苦与人卓异。
尼妪参礼未尝与言。
戒行清净诵法华通。
摄山栖霞寺恭禅师
住法后贤众所归仰。
承名延致于寺侧立法华堂
行智者法华忏。
依法行。
三七专注大获瑞应。
知而不言。
恭既入京还江北。
海陵宁海二县。
各延供养。
隋末海陵大宁寺僧智喜。
开房延入。
中静坐。
昼卧惊起曰。
火发。
喜四出顾视了无。
曰。
吾患耳妄闻耶。
明日昼惊。
如此三度遂东还宁海
去后李子通贼破县烧寺。
如所告焉。
大虫伤害日数十人。
乃设禳灾大斋。
忽有一虎入堂。
搏一人将去。
逐后唤住何造次。
今为檀越设斋。
可放此人。
依言即放。
诸虎大集。
以杖扣头为说法。
于是相随远去。
又欲往天台寻智者古迹。
谓弟子曰。
吾虽欲至天台而不达在江南一山中。
西北望见一城。
及过江至江阴县
道俗留连于县东南山起寺。
号曰定山
便经年稔。
后天下渐安。
又还海陵盐亭
百姓留之。
小孤山出地百仞。
四面无草木。
于前立寺名为正见。
处之。
贞观四年冬初。
谓门人曰。
吾与汝别。
近梦恶将不起矣。
遂卧二十日。
忽起索汤。
盥浴剃发自辰至酉。
面西而终。
年七十八。
将终谓弟子曰。
吾愿以身施诸鸟兽。
此无林木。
食若不尽秽人眼目。
可埋山西南。
及依往埋。
掘便值石。
盘薄无由。
又更试掘遂得一处。
凹陷石上恰得容身。
因厝中置塔其上。
生常日投陀林野驯伏猛兽。
观想西方口唱南无佛。
不多说法。
随缘一两句。
有灾祥者令避。
托以梦想所见。
贞观二年
有常洲人。
往幽洲见一女人。
海陵向禅师健不。
又问识耶。
答不识。
女人以乌丝布头巾用寄师。
此人遇患经年不至。
预知之。
每叹息那不至耶。
人至江阴附头巾。
海陵人将至其处。
乃令弟子逆之。
恰至门首。
相值以巾付还。
得巾执玩。
咨嗟裂破付弟子。
人得一片。
有不得者。
贞观三年
天下大括义宁私度。
不出者斩。
闻此咸畏。
得头巾者并依还俗。
其不得者现今出家。
其年大雪深数尺。
告弟子曰。
吾须新菜。
弟子曰。
雪深叵得。
曰上山求之可有。
如言上山数里至一树下皆是青菜。
取之而返。
预知皆如此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崔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郡望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
渠州刺史崔异之孙,将作监丞崔照之子。
文宗大和初进士,有文学
后官江阴主簿
事迹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
樊川文集》卷九《杜顗墓志》存其诗2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赵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懿宗咸通间江阴,善断狱。
淮阴有农,为西邻不认赎契钱八百缗,本州县不能决,越江来江阴诉讼,事乃明。
后唐明宗朝为西川云州使。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杜审言初唐 646 — 7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46—708 【介绍】: 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必简
高宗咸亨元年进士
善五言诗,工书翰,有能名。
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
历迁隰城洛阳丞。
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武则天时,累擢膳部员外郎
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配流岭外。
寻召授国子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
卒年六十余。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5?—708 字必简
排行五
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父迁居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
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第,其后任隰城,累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
与同僚不睦,为州司马季重等所构陷,系狱,将被杀。
审言杜并年方十六,刺杀季重,当即杜并亦被杀。
武后闻此,甚加叹异,召见审言,授著作佐郎,俄迁膳部员外郎
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兄弟,为中宗流放峰州
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
景龙二年(708)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杜审言考》对其生平事迹多所考證。
审言杜甫祖父,杜甫诗法深受其影响。
审言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诗之形成颇有贡献。
审言今存诗43首,仅两首古体,五律、五排、七律、七绝诸体有佳作,其中五律尤为量多高,庄严典丽。
有宋本《杜审言集》1卷。
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杜审言648?
—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类),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
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第,授隰城,迁江阴,转洛阳丞。
武后圣历元年,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寻免归,武则天召见,拜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部。
中宗神龙初,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流峰州
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卒。
审言善五言诗,工书翰,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有《杜审言集》十卷,已佚。
今《杜审言诗集》三卷乃后人所辑。
全唐诗》编诗一卷。
今人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唐诗品》
学士高才命世,凌轹同等,律调琅然,极其华茂
然其心灵流畅,不烦构结,而自出雅致。
旷代高之,以为家祖。
少陵雄生后代,威凤之丸,不离苞素者也。
守岁》篇云:“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庭灯烛上薰天”,气色高华,罕得其比。
《艺苑卮言》
杜审言华藻整栗,小让沈、,而气度高逸,神情圆畅,白是中兴之祖,宜其矜率乃尔。
杜必简性好矜诞,至欲“衙官屈、”。
然诗自佳,华于子昂,质丁沈、,一代作家也。
乃有杜陵鬯其家风,盛哉!
初唐无七言,五言亦未超然。
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五言则“行止皆无地”、“独有宦游人”,排律则“六位乾坤动”、“北地寒应苦”,七言则“季冬除夜”、“毗陵震泽”,皆极高华雄整。
少陵继起,百代模楷,有自来矣。
杜审言浑厚有馀。
钟云:初唐诗至必简,整矣,畅矣。
吾尤畏其少。
古人作诗不肯多,意其不善。
又云:必简数诗,开诗家齐整平密一派门户,在初唐实亦创作。
《诗源辨体》
杜审言五言律体巳成,所未成者,长短两篇而已。
今观沈、宋集中,亦尚有四、五篇未成者。
然则五言律体实成于杜、沈、,而后人但言成于沈、,何也?
审言较沈、宋复称俊逸,而体自整栗,语自雄丽,其气象风格自在,亦是律诗正宗。
《唐诗绪笺》
五言律诗贵乎沉实温丽,雅正清远。
含蓄深厚,有言外之意;制作平易,无艰难之患。
最不宜轻浮俗浊,则成小人对属矣。
似易而实难。
又须风格峻整,音律雅浑,字字精密,乃为得体。
初唐杜审言创造工致,最为可法。
《唐律消夏录》
必简诗用意深老,措辞缜密,虽极平常句中,一字皆不虚设。
其于射洪,犹班之于史也。
后来尽得其法者,唯文孙工部一人。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杜必简散朗轩豁,其用笔如风发漪生,有遇方成圭、遇圆成璧之妙。
即作磊砢语,亦犹苏子瞻坐桄榔林下食饮水,略无攒眉蹙额之态。
此僻涩苦寒之对剂也。
但上苑芳菲,止于明媚之观。
杜必简初唐流丽中,别具沉挚,此家学所有启也。
承流散藻,词非一骨,间有六代遗音,而律诗清柔,无复陈隋健响,于初唐最为晚派。
自诞“衙官屈宋”,殊太过情。
乃如“云霞出海”、“草绿长门”,亦自独辟生蹊,发为孤秀,以罕见长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灵坦唐 709 — 8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816 【介绍】: 唐僧。
太原文水人俗姓武
武则天侄孙。
七岁应童子举
十三岁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
玄宗开元间,参荷泽神会,得为执侍,传其法要。
后住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
代宗大历五年,入,参南阳忠国师。
八年赐号大悲
后历住汴州润州
宪宗元和五年淮南节度使李鄘召居扬州华林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武氏
太原文水则天皇帝诸孙也。
父宣洛阳
母夏侯氏。
梦神僧寄宝鉴。
表里莹然。
曰善护之。
及生而秀整可爱。
七岁诵习通利
童子举入官。
至十三。
太子通事舍人
益进学不怠。
三教典籍。
窥览靡有遗。
然颇厌世故。
嗜空宗。
洛下方盛荷泽神会之化。
往参焉。
遂见推许。
而命之执侍。
父母莫之沮。
天宝初
曰。
吾有一句。
自初祖菩提达磨
传之曹溪
曹溪以传吾。
汝宜谛受。
毋令断绝。
兹吾将有难必去汝而它之焉。
未几果诏弋阳
亦览藏经于庐州之浮查寺。
大历五年获以法眷礼。
南阳忠国师于京帅。
忠公为奏得玺书。
赐号大悲
相国田公神功方帅汴。
就以行化。
殊见祗待。
乃循维扬六合而下。
忽闻空中有声曰。
吾与汝开心地。
即睹菩萨像。
如文殊者。
以手按其颈曰。
此其印验也。
视之有指痕四皆赤色。
久不灭。
润之金山
有云气。
能毒人至死。
盖穴之蛰龙致然。
至是而弭。
尝旅次其间云。
俄庵江阴定山
夜闻赞叹声。
察之二白龟也。
又白蛇数丈。
祈受戒忏悔。
吴兴
造兰若于林山。
或见三丈夫衣金紫。
美其壮丽。
元和五年
相国李公鄘治广陵
素严刻少恩。
绝宽厚。
馆之华林寺
寺有吴将张辽墓。
尤舞妖祟。
居之。
恬无所忤。
十年有二胡人
自称龟兹国使
致国命请
然竟不知何从来也。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众以荷泽忌营斋。
别众曰。
吾赴远请已。
七月染微疾。
九月八日乃终。
塔葬郡之驯翟坊南冈。
寿一百八。
腊八十四。
释灵坦
姓武氏
太原文水人也。
则天太后侄孙。
父讳宣。
洛阳县
母夏侯氏。
初妊也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
及诞亲无所苦。
年甫七岁诵习毕通应童子举
十三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
如是悦学不休。
三教之书弥增洞达。
然而恒嗟朽宅誓入空门。
已备大乘之资粮。
终到涅槃之境域。
于时洛都盛化荷泽寺神会禅师也。
方遮普寂之光渐没秀师之道。
往参焉。
施善诱顿见其心。
默而许之。
容其执侍。
父母不能回其意飞飏莫系始末研磨得破疑滞。
天宝初载曰。
吾有一句是祖祖相传至曹溪
曹溪付吾。
汝谛受之。
吾当有留难。
遂辞游方焉。
未几果敕移会于弋阳
遂向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
后闻忠国南阳诏入。
大历五年礼觐之。
八年欲出关。
忠奏曰。
此人是贫道同门。
神会弟子敕赐号曰大悲
兼赍墨敕。
行化至梁园
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
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
忽闻空中声云。
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
与汝印验。
令举项以掌按之寻。
观有四指赤痕。
其印迹恒现。
又止润州江中金山
今泽心也。
其山北面有一龙穴
常吐毒气如云。
有近者多病或毙。
居之毒云灭迹。
又于江阴定山结庵。
俄闻有赞叹之声。
视之则白龟二。
为受归戒。
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
亦为受戒忏悔。
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
有三丈夫衣金紫。
趋步徐正称叹。
道场唯善。
村落之民多弃罟网。
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之理广陵也。
以峻法操下刚决少恩。
一见郑重加礼。
召居华林寺
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
寺僧多为鬼物惑乱。
居愀然无眹矣。
扬州人多患山妖木怪之所荧惑。
皆遏禦焉。
人争归信。
至十年忽见二胡人
称自龟兹国来彼无至教。
请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于荷泽忌斋告众。
吾赴远
七月示疾。
九月将灭。
斯预告也。
至季秋八日尔而终。
迁塔于扬州西驯翟坊之南冈。
越州郑詹建塔。
报龄一百八岁。
腊八十四焉。
曹溪之孙。
荷泽之子也。
释灵坦
姓武氏
太原文水人也。
则天太后侄孙。
父宣洛阳
母夏侯氏初妊也。
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
及长参神会禅师
大历八年行化至梁园
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
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
忽闻空中声云。
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
曰与汝印验。
令举顶以手按之。
寻观有四指赤痕。
其印迹恒见。
又止润州金山。
其山北面有一龙穴
常吐毒气如云。
有近者多病或毙。
居之毒云灭迹。
又于江阴定山结庵。
俄闻有赞叹之声。
视之则白龟二。
为受归戒。
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
亦为受戒忏悔。
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
有三丈夫衣金紫。
趋步徐正称叹道场。
元和五年华林寺
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
寺僧多为鬼物惑乱。
居之愀然无眹矣。
扬州人多为山妖木怪之所荧惑。
皆遏禦焉。
至十年忽见二胡人
自称龟兹(音丘慈)国来。
彼无至教。
请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告众将赴远
至季秋八日卒。
寿一百八。
腊八十四。
姓武
太原文水人
则天太后侄孙。
父讳宣。
洛阳县
母夏侯氏初妊
梦神僧授与宝鉴。
表里莹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
善保护之。
及诞。
亲无所苦。
年甫七岁。
诵习毕通。
童子举
恒嗟朽宅。
誓入空门。
于时荷泽寺神会禅师
洛都盛化。
往参焉。
施善诱。
顿见其心。
天宝初载
曰。
吾有一句。
是祖祖相传至曹溪
曹溪付吾。
汝谛受之。
吾当有留难。
遂辞游方焉。
未几果敕移会于戈阳。
遂向卢州浮槎寺
览大藏经。
后闻忠国师。
南阳诏入。
大历五年礼觐之。
八年欲出关。
忠奏曰。
此人是贫道同门。
神会弟子。
赐号曰大悲
兼赍墨敕。
行化至梁国
相国田公。
神功供养。
逦迤适维杨六合
方叹大法凌替。
忽闻空中声云。
开心地。
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
与汝印验。
令举顶以掌按之。
寻观有四指赤痕。
其印迹恒现。
又止润州江中金山
今泽心也。
其山北面。
有一龙穴
常吐毒气如云。
有近者多病或毙。
居之。
毒云灭迹。
又于江阴定山结庵。
俄闻有赞叹之声。
视之则白龟二。
为受归戒。
又见二大白蛇。
身长数丈。
亦为受戒忏悔。
后往吴兴林山。
造一兰若。
有三丈夫。
衣金紫。
趋步徐正。
称叹道场唯善。
村落之民。
多弃罟网。
元和五年
相国李公鄘。
召居华林寺
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基。
寺僧多为鬼物惑乱。
居。
湫然无朕矣。
杨州人
多患山妖水怪之所荧惑。
皆遏禦焉。
人争归信。
至十年
忽见二僧人
称自龟兹国来。
彼无至教。
请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于荷泽忌斋告众。
吾赴远
至季秋八日
果寂而终。
迁塔于杨州西驯翟坊之南冈。
越州郑詹建塔。
报龄一百八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窦叔向中唐 ? — 7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80 【介绍】: 京兆金城人字遗直
代宗大历初,登进士第
累辟使府,授江阴县
常衮善。
十二年为相,用为左拾遗内供奉
十四年败,亦出为溧水,卒。
善五言诗,名冠流辈。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9? 字遗直排行十九京兆金城(今陕西兴平)人,郡望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
代宗大历初进士第历官国子博士转运判官江阴
十二年(777)征为左拾遗十四年溧水,未几卒。
事迹散见羊士谔窦叔向碑》残文,褚藏言窦常传》,《新唐书·艺文志四》,新、旧《唐书·窦群》,《唐诗纪事》卷三一。
叔向有诗名,褚藏言称其“当代宗皇帝朝,善五言诗,名冠流辈”(《窦常传》)。
五子、牟、、庠、巩亦皆有诗名。
全唐诗》存诗10首。
《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唐诗汇评
窦叔向(?
—约780),字遗直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郡望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
至德初,游江西,受知于连帅皇甫侁
后曾为租庸使从事、州防御判官
历官太子通事舍人国子博士
大历中,自江阴召为左拾遗内供奉
常衮友善;十四年常衮贬官,叔向亦出为溧水,卒。
叔向工五言诗,大历中,名冠流辈。
有《窦叔向集》七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九首,残句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诗法谨严,又非常格。一流才子,多仰飙尘。
《窦氏联珠集序》
五窦之父叔向,当代宗朝,善五言诗,名冠流辈。
时属贞懿皇后山陵、上注意哀挽,即时进三章、内考首出,传诸人口,有“命妇羞蘋叶,都人插柰花”,“禁兵环素帟,宫女哭寒云”之句,可谓传唱。
而略无一首传于今,荆公《百家诗选》亦无之,是可惜也。
予尝得故吴良嗣家所抄唐诗,仅有叔向六篇,皆奇作,念其不传于世,今悉录之。
李澥盛唐 718 — 7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8—760 【介绍】: 赵郡人字坚冰
李阳冰兄。
玄宗天宝六载进士,授太子校书
通事舍人左补阙监察御史
奉使朔边,被诬,配流卢溪
肃宗至德中,为江阴,历佐晋陵吴兴丹阳三郡,多假摄郡事。
乾元初,征拜金部员外郎,迁刑部郎中
上元初,出副江淮都统李峘。
字坚水
天宝中进士
累授左补阙监察御史
奉使朔陲。
露奏安禄山逆迹。
反为所搆。
配流卢溪
至德初起为江阴
徵拜祠部员外郎
刑部郎中
上元中御史
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白西南唐
白西
江阴人
南唐时沙门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